课程设置创新应该鼓励

"厦门大学微博协会"近日发布微博称,厦大将开设爬树课。在这门课上,可以学习如何安全爬上任何树,并在上面自由移动,甚至"在树木之间灵活穿梭"。该微博还称,目前,厦大已经开始在本部后山寻找合适的场地。

厦门大学开设这样的体育爬树课的初衷是借鉴美国部分大学开设爬树课的经验,教会学生一些特殊的逃生技能。“爬树”是体育教学形式的一种创新,对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教育中需要创新,需要公民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用的着的技能。[详细]

相比于正统的大学理念,一些学校开设的偏门课,偏得确实有些超乎人们想像。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三国杀攻略教程》,广东金融学院开设《爱情心理学》,华南农业大学开设了《森林大型真菌》课……这些课程的开设意义并不只在于“好玩”和“新奇”,它们让学生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在喜闻乐见的形式当中,实现能力和素质的提升,这便是形式创新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爬树课”的开设一方面表明了大学管理者对教学的形式创新的注重;另一方面,形式能够利于内容,这样创新形式的出现也是对内容创新的鼓励。实现了形式的丰富,更有利于思想的对碰,学术的交流。否则,形式都僵化不变,甚至连尝试都不鼓励,那么如何实现大学教育的改革?

对于教育者来说,无法在现在的体系下进行革命,那么进行一些形式的尝试,或许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诉求表达。而对于中国高等教育,这样的形式之变,也是难能可贵的进步。退一步讲,能够引起对教育本身的反思和审视,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公立大学资源不宜提供专属教育

装备贵,创新课程成贵族教育

厦门大学开设的“爬树课”并非简单的攀爬动作,而是对专业技能要求很高的户外运动。 据《海峡导报》报道,爬树教练的收费昂贵,在香港每小时要750元港币。而最简单的一套爬树装备,费用也超过6000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一所普通大学一年的学费。最关键的是,装备每年要更换一次。厦大体育部老师骆腾昆解释,装备确实需要添置,但不需要像专业运动员那么昂贵,可以和户外装备通用

从上述说法来看,如果选课的硬件费用由学生承担,对于来自普通家庭的学生而言,选修“爬树课”的经济压力不小。户外装备虽可以通用,但毕竟不是人手一套的日常必需品,新购置的话价格也不便宜。

选课成本过高,“爬树课”被媒体评为贵族课程。骆腾昆老师表示,目前厦大体育部的老师还没几个会爬树的,均需培训上岗,爬树班每次课的学生也以10个为佳。这可能导致能参加的学生非常有限,选修课甚至变成了部分学生的“禁修课”。厦门大学已开设被认为是贵族课程典型的高尔夫,300余人选修,按照该校2012年接近5000人的本科生招生规模来看,选课人不到10%。

以财力作为选课前提过于势利

如果选择该课程的学生人数很少,则有违厦门大学的课程安排意图。据报道,开设“爬树课”是为教会学生一些特殊逃生技能,“逃生”显然是所有学生都需要的普遍素质教育。由于课程数量有限而未能选修的同学,难道他们就不需要学习特殊逃生技能?

大学选修课必须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这是学生作为教育需求者、学费缴纳者、个性差异者、学校管理参与者的应有权利。受到课程数量或学生经济实力的影响,爬树课的门槛相对其他选修课更高,而此门槛并非学习能力、需求、个性差异,甚至可能在学校内暴露贫富差距,传递了不好的价值观。大学应该是社会文明引领,在倡导大学向社会开放运动场、图书馆的今天,应该保证每个学生公平选课的权利。

公立学校不应仅服务少数学生

从社会需求来看,贵族课程在物质水平不断的改善的今天本是无可厚非的。厦门大学的“爬树课”也并非原创,而是源自校长到美国高校考察后的建议。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开设“爬树课”的美国康奈尔大学是一所私立学校,纵观世界其他国家的具体情况,贵族教育也都是出自私立教育,为私人所用,无可厚非。

目前,厦门大学的高尔夫选修课并不向学生收取装备等额外费用。因此有评论认为,厦门大学可提供爬树的装备保证,学生能否选课可随机分配,“拼人品”。厦门大学作为以政府资助为主的公立大学,其教育资源应当是为社会所共有的,公有资源对于民众来说其更多的应该体现在资源的共享和公平分配上,也就是说公立教育更多的还是要体现出教育的公平性和公益性。厦门大学依托着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却为少数学生提供专属教育,有违公平。[详细]

精英教育不是培养“高富帅”

只允许少数人选课不是精英教育

厦大早在2005年9月就开设了高尔夫球选修课,厦大校长朱崇实曾说,“像厦大这样的大学就应该把培养精英教育作为己任。”[详细]

精英的产生离不开激烈竞争和艰苦历练。但对于如何开展精英教育,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与误区。“爬山”、“打高尔夫”这样只有少数人能够选修的课程就是精英教育,这样的逻辑就太过肤浅了。如果只从表面风度与生活方式上去理解“精英”,精英教育也就成了对物质时尚与潮流的追捧。如果我国的精英教育只局限于展示精英优越的生活,这无疑是危险的。因为,这种精英教育传递给学生错误的信息,使学生被精英奢华的生活所迷惑,而忽略精英产生背后的激烈竞争和艰苦历练。

关于培养“精英素养”,简而言之就是从德才兼备入手,进行全面的艰苦历练。具体讲,一要培养其强烈的精英意识,目标远大,意志坚强,能够朝着理想孜孜以求;二要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关注民生,关心他人,能够带领团队共同奋斗;三要培养其扎实的业务功底,善于学习,精于创新,能够引领所处领域发展进步。从根本上讲,培养精英,教育者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精英对社会的价值与意义,而不是培养学生表面风度与生活方式。渴望成为精英的人也要明白,精英首先需要“精神”,在担当社会责任方面要有“英雄”的风范,在创新与社会思想进步上有所作为,而不是附庸风雅,远离布满泥泞的底层生活。[详细]

大学教育从精英向通识教育回归

众所周知,美国高校极其重视本科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所谓“通识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人文教育”的代名词,指的是传授更为广泛的知识,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与智慧,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外语、哲学、数学与科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它们与强调“专业化”的专业性、职业性与技术性课程大不相同。通识教育提供的是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恰恰强调的是个人、责任与社会。

在我国,由于大众化教育的推进路线错误,精英教育变得面目全非。在发达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通过发展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私立教育实现的,可在我国,国家为尽快扩招,是通过原有的公办教育资源来实现的,这造成精英教育被迅速稀释,而职业教育、社区教育、民办教育的空间被挤占,客观上说,我国的大众化教育是畸形的,虽然高等教育规模在持续膨胀,但整个社会的教育焦虑有增无减。

精英,其实就是在社会、商业、学术、艺术、公共事务等等各领域各层面中承担协调、组织、领导责任的男男女女们。他们具有公共精神,也具有一定的道德威望和领导才干。 在大学开展“通识教育”,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古典,接受文明、文化的熏陶,拓宽视野心胸,养成关心社会的责任承担意识。 [详细]

大学需要培养出更多的精英,但6000元的装备让“精英”成了奢侈品。 转发到微博

往期回顾

更多>>

第86期:嫖宿幼女罪缘何遭炮轰?

公众与其说是出于对刑罚过轻的焦虑,不如说是对执法不严的担忧。

第85期:春秋航空也有权选择“上帝”

第85期:春秋航空也有权选择“上帝”

廉价航空提供低票价差异化服务,如售票时已约定航班晚点均不赔偿,乘客吵闹维权只能说明缺乏契约精神。

第84期:慎打改革“出头鸟”

对于各地改革探路,只要方向正确,即使细节不完美,都应得到鼓励。总是枪打出头鸟,只会让改革裹足不前。

第83期:眼保健操“残害论”难成立

医学专家表示,近视眼是由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造成。造成红眼病的原因也是手上带着细菌而非眼保健操本身。完全否定眼保健操的作用的论断着实难成立。

调查

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
还行,有一点道理
一般,没什么新意
很差,以后再也不看了

网友留言 更多>>

登录: 密码:

参与_COUNT_